万维魔方出品
扫描关注网站建设微信公众账号

扫一扫微信二维码

人类拥有的最后一款个人电子设备

Retric2015-08-07行业动态



07年第一代iPhone发布之后,时隔8年,智能手机已经实现了大规模的普及。但至今真正让我觉得兴奋的地方在于:

在以前,你很难想象科技含量这么高的产品成为了人人都能享有的东西。

在智能手机之前,PC算是另一款主流的个人电子设备,但它的普及度没有手机来得这么高;在PC之前或许是电视,但这个家庭必备的大黑箱子不太能算是个人电子设备,他的消费群体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另一方面,电视几乎没什么计算能力,更多的是一款输出的媒介;电视再往前一点,或许是收音机等等。

从收音机、电视、PC到智能手机,中间偏主流的个人电子产品都在不断的进化。这个进化的过程还衍生了一堆过渡型产品和辅助产品,比如随身听、MP3、iPod、iPad平板电脑等。这些产品不是占有量最多的,但仍然是同期主流设备诞生过程中的很好的补足产品。

这么回看一遍历史,你会发现,对比如今的手机,以前人们拥有的个人电子设备是多么无聊。与此同时,你很难不去思考另一个问题:下一款取代手机的个人电子设备会是什么?

今年4月份的时候,手表曾被很多人寄予众望。

我个人觉得,手表自身的产品形态决定了它只能是一款过渡型产品和辅助产品。对于下一款成为主流设备的产品我还很难想象,因为中间这一过程中想必会出现很多类似手表这样的补足产品——大部分可穿戴设备或许都是这样。

我能够想象的是人类拥有的最后一款个人电子设备。

我的设定是这样:在这款设备出现之后,人类在个人电子消费产品方面已经达到了巅峰,无法再找出一款替代型的升级产品。但这并不意味着科技的发展停滞了,相反,人们到了那个时候已经不再需要更强的电子消费品。在这款终结版个人电子设备之后,人们将会进入类似黑客帝国那样的阶段——人们完全以比特的形式寄生于计算世界中,你的一切感知或许都能通过模拟神经信号产生。

——也许脑洞有点大。

但在解释清楚这个设定之后,我们不妨来大胆想象一下,人类拥有的最后一款个人电子设备会是什么样子的?

想要具体得出一个答案,我们不妨这样思考这个问题:

从收音机、电视、PC到智能手机,这几款设备的发展表现出这么几个特点:

1、设备侵蚀用户的时间越来越长;

2、设备的可编程性和扩展性越来越好(PC到智能手机或许是个反例);

3、设备随时随地给予用户算力的能力越来越强,算力(一定范围内)也越来越强;

逐一解释这三点:

1、设备侵蚀用户时间:

PC之前,收音机主要侵蚀睡前、散步的几块短的时间,电视则以家庭为单位侵蚀着晚饭至睡前这一大块成片的时间。这两款设备不够好玩,占去人们日常生活的分量不算多。

然后到了PC时代,计算机和网络搭载的世界,魅力值一下子上升了好几个档位,人们开始明显的增大了自己投入这一计算设备的消费时间。这时,大块大块成片的时间被PC侵蚀了。

但PC只会在固定的一个地点接入互联网,这个固定的地点决定了你接入互联网固定的时段。

然后,智能手机出现了。虽然原本被PC占有的时间有一小部分被手机吞噬了,但更主要的是,手机在用户身上开拓了新的时间线。手机通过便携性的提高,让平常那些你不会接入互联网时段里的时间也通过手机接入了。这时手机吃掉了人们零碎+块状的大部分时间。

2、设备的可编程性和扩展性:

收音机和电视几乎没有什么可编程性和扩展性,他们功能单一。PC是可编程性最好的,但他的扩展性不如智能手机——当然,这是针对消费者而言。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让手机用App的形式更多的占领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服务。7、8年前你用PC玩游戏、看电影、上网冲浪,以为这样的生活已经很丰富了——但你绝对想不到现在的人们还能用智能手机这个电子设备的新宠享受叫车、订餐、住宿、看地图等等服务吧?

3、设备随时随地给予用户算力的能力、以及算力的大小:

收音机和电视的算力很弱,只能解析音频和视频。收音机可以随时随地给予用户解析音频的算力,但电视没办法便携式地给予用户解析视频的算力。

PC的算力很强大,相比收音机和电视而言,有了突飞猛进的效果。但在随时随地给予用户算力的能力上,PC仍然无法匹敌智能手机。智能手机在这一点上无疑是最强大的,随时放在用户裤兜里的它,可以让你无论置身何处,都能享受手机带来的算力,你可以用这种算力上网、影音娱乐、打游戏、叫车等等。当然手机还不完美,比如,手机目前的算力还无法解析强大的主机游戏。

对一款新设备而言,这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结果。

如果我们拿这三个维度的标准去考量人们的最后一款个人电子设备,这款设备需要:

1、设备侵蚀人们的时间越来越多,你恨不得能直接住进这款设备营造的那个世界,简直叫人欲罢不能;

2、可编程性和可扩展性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你能借助这款设备享受到方方面面的服务——丰富到你不再需要多余的其他服务;

3、随时随地给予你强大的算力。“随时随地”很好理解,意味着设备更加贴身。算力的大小就不太好说了。不过可以这样估算:之所以号称这款电子产品为“终结版个人电子设备”,那么它应该可以为用户提供历史上所有已经存在的个人电子设备版本,包括收音机、电视、PC、手机、手表等等。

综合这三点,如果这款设备能为用户提供一个完整的封闭世界,显然就能达到要求了。

这个世界的拟真程度需要达到前所未来的高度,画质高清无码、互动真实可信。在这个虚拟世界里,你可以拥有现实世界里你想拥有的一切实体,当然,是以比特的形式。就像图灵测试的标准是人无法分辨对方是机器还是人类一样,这个设备的目标是模拟一个你难以和现实加以区分的无限逼真的虚拟世界。

当然,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尽管类似Stephen Wolfram这样的天才认为“世界是可计算的”,但这款设备无论如何终极,它的算力也不可能强大到可以模拟出整个地球。

原因?

地球上具有的全部资源无法支持可以完整的模拟、还原地球自己所需要的算力。

所以,我们前面所说的“模拟一个你难以和现实加以区分的无限逼真的虚拟世界”,应当是局部意义上的。

仅仅只是衍生出这些设备还不够,设备具有的算力在表达形式上的进化才是重点。

在我们目前所处的这个时代,我们能拥有的是PC和手机这些设备里贮存的计算能力。

在这款终极设备拟真出来的虚拟世界里,你可以随时随地拿到一台虚拟的PC、一台虚拟的手机去获得实体设备里同等的算力,但这其实是一种“复古的玩法”——你在虚拟世界里以电脑原有的外形去操控电脑,你是在以算力原有的形式操控算力。

在这款终极设备拟真出来的虚拟世界里,算力的表达形式应该早就经过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新的表达形式让算力不再需要限制于电脑固有的形态中。

用几个例子说明:

  • 比如像我这样的文字工作者,写作的体验(如果那时人们习惯的写作方式还是打字而不是语音的话)会变成这样:在这款终极设备拟真出来的虚拟世界里,调出文档编辑器,面前增添一层薄薄的虚拟键盘,我的手指轻轻打字,从键盘上打出的文字会像一个个彩色气泡一样从键盘上慢慢飘到视野正上方,按照完美的动画效果排列好;

  • 程序员编程写代码的过程也会变得很有意思:在这款终极设备拟真出来的虚拟世界里,编程方式或许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但如果还是用码字的方式写代码的话,也许和写作的体验类似——一行行代码慢慢浮到空中,如果调试通过没有bug,这堆代码就会直接在空中“变身”成你想编的东西。写下一行这样的代码,System.create(MobilePhone,“iPhone 6 plus”,“32”),然后运行,你的手里就多了一把32G的iPhone 6 plus;

  • 你的职业是一名设计师,在虚拟世界里,Photoshop的工具栏是围绕着你,漂浮在周围的,你需要什么随手一拉就可以了;

  • 在这个终极设备里,观看电影、听音乐等娱乐体验也都是全新的:看电影你仿佛置身其中,和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


文章关键词